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感悟 > 正文内容

你对陶渊明隐居有什么看法?

2024-04-26 13:12:29人生感悟1

你对陶渊明隐居有什么看法?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这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的一首《归园田居》的开场白,他把自己去官府做官当成是一个错误。而他认为对的事,就是回归山野,与自然相伴,做一个自由自在的农夫。

那么作为一个后世的旁观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贡献。因为自他开始,中国才有了田园诗这个流派,才有了田园诗人这一称呼。

有了他,才有了《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等一系列深入中国人内心世界,并且长盛不衰的诗歌与散文。

他作品中的诸多意象都演变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被中国人深深认同。

他笔下的桃花源,是全中国人心中的桃花源。他手中的菊花,仍是全中国人笔下的那朵菊花。他家乡的田园,则是全中国人梦中的故土。

几千年来,从未改变!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一旦在官场心神劳碌之时,职场疲于奔命之际,无不向往着他笔下的归隐生活。宁静,闲适,平淡质朴,自由自在。

他的作品、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医治这些疾病的良药。

后世所有的诗人、词人、文学家都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他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被后人反复研究反复琢磨反复临摹。他隐逸的生活方式,更是为后世的文人骚客争相效仿。

然而,陶渊明在文学上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他辞官归隐,回归田园之后,在天然意境中自我心境的流露。

假如他一直在尘网中挣扎,时常为五斗米折腰,那么我可以断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绝对不会有陶渊明这个人,更不用提这些美好的作品。那么,诗歌的流派也必将会改写。

所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对中国文学史意义重大。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陶渊明在追求理想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承受现实生活的打击。

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写道: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从文中可见,他的家一贫如洗。种的粮食还不够吃,好几个孩子等着他养活,但是他却没有什么办法。

所以他为了一家人的活路不得已去当个小官,但是却没办法适应官场风气,又很快辞官回家。如此反复几次。直到最后一次辞去彭泽县令,彻底归隐。

如果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待他的生活,以现代成功学的理论来分析他的行为,一定会认为陶渊明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更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现代人会认为,他为了满足个人的喜好,而背弃了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他应该为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而勇于去调适心态克服困难,跟同事和谐共处,多挣些银两养活家人。而不该以自我为中心,三番五次辞官不干,最后落得家徒四壁。

甚至定义他的回归田园,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行为,或者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

结语:

以上论述了两种观点,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陶渊明的归隐是绝对正确的;而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则是对家庭不负责任。

那么陶渊明怎样才能做到既能在仕途做官,又能写出流传千古的田园诗呢?

答案是不存在的,因为你选择了一条路的同时,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条路。人不可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

要么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回归田园写诗作赋,最终开创田园诗派,但同时必须忍受穷困潦倒的生活;要么做一个现实主义者,继续仕途为官当个小吏,挣些微薄的俸禄供养子女,但得忍受官场的黑暗,还必须放弃田园梦想,碌碌无为度此一生。

究竟是为了精神上的愉悦而忍受肉体上的痛苦,还是为了物质上的利益而放弃精神上的追求?你们怎么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aotaiyeya.com/rsgw/7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