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感悟 > 正文内容

如何看待程耳导演的作品《罗曼蒂克消亡史》?

2023-05-17 18:26:15人生感悟1

看完电影,不知从何下笔,程耳的并厅作品一向如此,《边境风云》也好,《罗曼蒂克消亡史》也罢,从剧情设计到演员表演都是收着的闷着的。我看的这场只有零零散散五六个人,出了放映厅,门外一群人等着看《长城》。有些电影是挑观众的,有些观众是不挑电影的,有些剧本是挑演员的,有些演员是不挑剧本的。

如何看待程耳导演的作品《罗曼蒂克消亡史》?

王晶有一部《大上海》,差很多,有兴趣的找来看一下,两相比较,就知道程耳的老道。王晶镜头下的大佬是端着的,不接地气,程耳镜头下的大佬是有腔调,人物有生活,便不是角色,而是人。

 

海报有一张是:长椅一人坐,群人于后,白雪之上血隐现。小六让陆先生带她走,他说走不了,自己有一大帮子人。上海是一张蜘蛛网,陆先生靠网生存,也受制于网,家破人亡后方能离开,人有自己的无奈。影片开始,吃饭办事,先礼后兵,一家子吃饭论及杀人,无动于衷,长袍布鞋礼帽下的仪态,背后是血腥,人便立了起来,有了质感。

 

陆先生办事,先在饭桌上谈,没有饭,那便喝茶。共建银行一事,靠茶拖延,思考,断语,镜头在人物间转换,男性对峙要比男性搏杀好看。找大老板求情,小口吃饭,同意不杀,大口吃出声,吃饭有了所指。陆先生这般姿态手上沾过血吗?异乡人居高位,血肯定是沾过的。但坐上高位便不能沾血了,那是手下干的事,是变相的地位象征。

 

中国是长兄为父,黑帮中被称为“哥”的老大们,行使的是父权。在陆先生面前,王传君饰演的小弟恭恭敬敬,跟新人在一起,则显露本真,以兄张自居却又有童稚的散档一面,关心起小弟的破处问题绝掘隐,中枪后用身体为其挡枪,这是兄长该做的。老大们没了情谊,只剩规矩,新人难得,可以相互托付,死有可归。

 

说到规矩,有一个上海滩的小故事。有一个富商的小孩在风月场所结识了一个歌女,俩人就好了,然后肚子就大了,但他又不能娶这个歌女,想着拿点钱搞定就算了。

给了一笔钱,这歌女说不行,又给了一笔钱,这歌女说还不行。然后这个富商他认识杜月笙,就说杜先生,您给帮个忙吧。然后杜月笙呢就问他手下说,按规矩办了吗,他说,办了,那就按规矩办吧,然后这个歌女就被扔到黄浦江里面去了。

 

这则故事是不符合史实的,黄金荣、杜月笙他们时代的这个上海的江湖社会,他们的规矩都不是说可以随时草菅人命,随时可以杀人越货,不是这样的。陆先生开枪杀日本军官,开枪杀渡部的儿子,不是意气用事,这是老上海的规矩,是脸面。江湖社会在一个朝廷的法律之外,还形成了一套内部的纪律,它只有在这样内部严密的纪律下,才能够保证兄弟之间能够永远地抱团打天下,如果是一些完全乌七八糟乱来的规矩的话,它是无法凝聚这种人心的。

 

罗曼蒂克消亡史,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浪漫爱情的消亡,另一层是以陆为代表的江湖社会的消亡。陆先生对于小六的爱是克制的,小五对于陆先生的爱也是克制的,这里面不夹杂着别的什么东西,所以想的不是占有。小五赴死,小六麻木,爱情在现实中被击的粉碎。结尾去香港,陆先生脱帽特写,音乐悲壮,心有戚戚然,他的时代结束了,江湖社会已成过往。杜琪峰在《黑社会》里展现香港江湖,依旧喝茶吃饭,却没了规矩,兄弟结拜之后便是厮杀,没了腔调,有的是装腔作势。

 

渡部是一个矛盾的人,身为日本人,比上海人还上海人,吃的却依旧是日食。双重身份的压抑变相地发泄到小六身上。他曾经想死,留枪在车里,企图借小六之手结束这痛苦的生命,小六没开枪,让他彻底堕入无间地狱。多年后战败,他又想活,战俘营里也这般,却最终为了孩子换命,人性还未泯灭,可恨之外也可怜。

 

陆先生有一句台词,“你还真不把我们当流氓啊。”我笑了,你这么有腔调,我怎么把你当流氓?

#涉及部分剧透,请谨慎阅读#

《罗曼蒂克消亡史》全片用低照度布光打造了“上海教父”黑帮史诗

影片在光影的处理上,有一个非常大的造型特点,就是很多场面它都用了低调的照明。

在陆先生(原型:杜月笙)的家,他的屋子、走廊里面,光线有非常大的对比和反差。

光线常常是以逆光的形态,穿过他的百叶窗,透射进来敏洞。

所以在这个屋子里活动的人,一般都处在大片的阴影当中。

百叶窗其实在美国电影,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很早就被使用了,用来加强一种惊悚和悬疑的气氛。

尤其是《教父》的第一集,《教父》的摄影师戈登威廉姆斯在美国被称为阴影大师。

在教父中,他开创了黑帮片很多新的场面布光方法,也借鉴了希区柯克的百叶窗的效果。

人物经常在阴影区域当中活动,面部要不就是非常的暗,要么就是明暗对比非常的强烈。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这种处理,显然是为了加强黑帮片的惯常光影效果。

为了加强年代感,也借用了《教父》第一集当中戈登所发明的奶油黄。

黄褐色成为了很多室内场面的主色调,一方面是年代感的呈现。

另外一方面也是人物内心世界那种暧昧的,朦胧不清的情绪的环境反射。

细节上也表现了上海教父的能量

陆先生(葛优桥凯枯饰)的面部照明,是一个典型的明暗对分式的照明。

整部影片的第一场戏,就是陆先生(原型为:杜月笙)出面收拾领导工人罢工运动的周先生(赵宝刚 饰)。

这场戏的目的是塑造陆先孙袭生这个人物的处事手段。

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给他这样一种照明方式,往往说明这个人物的内心亦正亦邪。

陆先生彬彬有礼,但是一语中的,周先生的最爱不是自己的太太,而是金屋藏娇的情人。

陆先生一下子就拿到了对手的软肋。

周先生的心头肉就是这个情人,这只手一看就是刚斩下来的,颜色都还没来得及变。

通过这场戏我们看到陆先生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地把事摆平,非常有腔调地让一个人屈服于他。

这就是上海滩教父的风度和能量。

导演第一个镜头就暗示全片最大的秘密

其实在全篇的第一个镜头,我们就看到导演在塑造渡部这个人物的时候,一个隐藏的设计。

渡部在第一个镜头当中,回到他的小餐馆,第一件事情就是换衣服,脱掉了中式的褂子,换上了他的日本的服装。

在这个场面当中,有一个类似于中式建筑的月亮门一样的设计,其实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日本的太阳旗。

把一个人物放置在日本太阳旗的前面,这就显著地在提示――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坚定的日本民族主义者。

同样这个镜头在影片的后段又出现了一次,而且发挥得更加充分,这次可以看到渡部在换衣服之前,托盘里摆放得非常整齐的日本服饰。

性爱与杀戮,理性与情感

文 | 时一

导演程耳,如果你不知道,那么推荐你去看一部几年前的电影――《边境风云》,孙红雷和张默主演。台词不多,但是每一个镜头语言都运用得恰如其分。绝对是一部被埋没的电影。

2016年还有半个月就结束了,而《罗曼蒂克消亡史》是这一年里一个不小的惊喜。很高兴,它赶上了这趟末班车。

电影讲述的是解放前夕生活在老上海的一群以陆先生为首的小人物的命运被时代所碾压的故事。是的,即使是当时上海滩最大的土皇帝陆先生在动荡的时局之下也是一名小人物。

电影没有直接点明,但其实陆先生就是民国时期上海滩的杜月笙,在程耳的书里倒是直接称呼他为杜先生。倪大红饰演的大老板就是黄金荣,背叛兄弟与日本人合作的老二就是张啸林。

陆先生小人物出身逐渐做到黑帮大佬的位置,他像一位上海滩的家长,在极力维护上海的秩序和底层人物的安全。做事面面俱到,哪里有问题都要去打点。很多人遇到麻烦了第一时间也都是找陆先生出面解决,而陆先生一出面大家都会给几分面子。陆先生就是旧上海滩的“教父”。

他对章子怡说“你还真不把我们当流氓啊”,他内心清楚自己是什么角色。可以杀人不动声色,自己的兄弟被绑架了找来责任人,一句“去拿点心”就把责任人太太的手砍下来。但是事情办完了该吃饭吃饭,该喝茶喝茶。可就是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物,面对日本人的时候也无可奈何。他虽然是皮敬流氓,可是仍然清楚内心的底线。不管是自己还是背后的大老板和戴先生都不会同意他与日本人合作。

面对日本这样的强权只有同归于尽,他的家庭被灭口后逃亡香港。

陆老板是主线,在这条主线里延伸出来的所有人物其实都没有交代一个完整的名字。他们就像是乱世之下的一群蝼蚁,生命说没就没了。无论如何抗争与不服气都没有办法。

他们是一群努力活下去的小人物。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活过明天,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所有人的生死就显得如此荒诞。程耳《罗曼蒂克消亡史》这本书的封底写着一句话,“人类的存在就是一部消亡史,那些浪漫的,需要被重新打量;那些经得起打量的荒诞,才最浪漫。”

陆先生和小六是浪漫的,小六看得出来陆先生喜欢她所以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她知道不管她怎么胡闹都会有陆先生的保护。陆先生对她说,“我有时候会想到你,你应该是在北方。”可是他们却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因为陆先生的理性会让他懂得克制,这是他的身份、地位以及江湖道义所决定的理性。

陆先生和小五是浪漫的,陆先生已经流落香港无权无势。仅仅让小五给车夫搞一张通行证,她却只身前往车站刺杀背叛的老二。

童子鸡和青楼女子是浪漫的,他们不仅没有名字连姓都没有。就是两个最底层的小人物走到了一起,性爱与杀戮,荒诞不羁。童子鸡说,我上瘾了我去赚钱养你,你别做现在的工作了。是不是碰握亮像极了《喜剧之王》里尹天仇对柳飘飘说的话。他们是唯一一对没有消亡的罗曼蒂克。

相比冯小刚在《建国大业》里饰演的杜月笙,我更喜欢葛优这个版本。他从容和忧郁,冷酷中带着一点理性。当片尾他独自前往香港,过安检时摘下帽子举起双手,也许杜月笙一生都没有被人这么指使过吧。那一刻,他已经不再是呼风唤雨的陆先生,只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过去的那些都已经过去,和他再也没有关系。

其实这更像是一部上海往事,那些已经离我们远笑宽去既熟悉又陌生的人和事,江南的精致和吴侬软语的温柔被导演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出来,也许你第一遍不是很懂里面的隐喻和情感。但是你就仔细享受里面镜头语言的运用和音乐,其实就足够了。

就像袁泉的台词:导演没打算让大家看懂,导演说这是艺术片,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动荡时局下小人物的生存,性爱与杀戮,理性与情感。每看一次明白一点点,这就是电影带给我们最大的魅力。

最近上映的电影很多,其中不乏好片,但如果说我最偏爱哪一部,我可能会推荐这部《罗曼蒂克消亡史》,它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一部韵味十足的电影。

看《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时候,我以为我会看到另一部《一步之遥》,结果很意外,电影非常平易近人。

即使对电影里隐喻的故事角色、对那段历史不熟悉的观众,也能很顺地看下来,虽然后面的叙事采用了很多的插叙倒叙可能会让习惯顺着看的观众不适应,但也能享受到自己慢慢串起零碎线索的乐趣。

这部电影相对《长城》,热度和排片都相对少。虽然卡司没有隔壁那么国际化,但好歹也是有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杜淳,钟欣潼,倪大红,袁泉,闫妮,霍思燕,杜江,韩庚……打酱油的都有钟汉良和王传君,这卡司也是不弱的了。何况还有“章子怡饰演一个性奴”这样一个大噱头。这排片量,实在也是因为导演太有性格了。

导演程耳被称作鬼才轮顷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国内众多导演的电影叙事风格中,可谓独树一帜,更难得的是观众接受度还相对较高。像《路边野餐》类的,好则好,门槛实在有点高,不是大部分人所能接受的。

网上评论这部电影的影评有很多,专业解析也都很到位,所以我想从我感受到的视角来聊聊这部电影。

先交待一下,里面的每一个角色,其实都是有对应的历史人物。葛优饰演的陆先生对应的是杜月笙;

倪大红饰演的王先生则是黄金荣;

袁泉饰演的吴小姐则是对应著名影后胡蝶。

而一直未出现的戴先生则是影射戴笠。

熟知这一段历史可能看《罗曼蒂克消亡史》时会别有一番心领神会的妙处,但是即使不熟知这段历史的朋友,也不影响观感。战乱年代、上海青帮、绝代佳人、家国情仇,这些元素的汇聚,故事怎么编,都是传奇。

战乱带来的反思固然有,但是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这真是一部罗曼蒂克的电影。

在这里,罗曼蒂克不等于美好纯洁的浪漫,而是一种风情,一种战争年代里每个人的挣扎。

这种风情是独特的,只属于上海,只属于那个年代。

显然导演很会捕捉那种风情。描绘旧上海的影片很多,文桐桐滚艺有王家卫、怪诞有姜文。

但是个人觉得都没有像《罗曼蒂克消亡史》一样挠到痒处。借用电影里的一句绝妙的台词来形容自身。“你这么俗气、这么十三点,到镜头里又这么精致、有气质”。

《罗曼蒂克消亡史》所描绘的众相,情欲、贪婪、残忍、恐惧,人性的负面一点都不少。但偏偏这些东西交织在那个年代,又有它独特的味道。

这种独特的味道,得益于时代地域的天时地利人和,也得益于导演对人物角色、剧情、画面和台词的把控。

民国时代的上海,封建时代旧体制崩坏,新时代事物涌进得太快,时局的不太平造就了那个奇妙的上海:

传承了一些道德礼教的约束、阶级地位分明,还讲忠肝义胆,讲知恩图报,局余女人,无论得到了什么样的地位,还是得依附男人活的。如袁泉饰演的吴小姐,即使已经成为一代巨星,却仍逃不开被平凡无奇的丈夫“卖给”戴先生的命运。

受到新事物的冲击,释放天性,追求奢靡。如章子怡饰演的小六,放纵情欲,看似天真浅薄,实则太清楚人性,她吃定了男人舍不得她的风情万种,尽情放浪形骸。

而普罗大众深知时局动荡,权势大于一切,人命贱如草芥。电影中杜江饰演的童子鸡,他可以快二十了还是个处男,憨厚地提起自己乡下老家有个相好。也可以在执行任务时,眼都不眨用铁锹敲死一个人。

而闫妮饰演的王妈最妙,一口吴侬软语,刻薄起来妙语连珠,偏又让人生气不起来。调笑时又字字熨帖,收放自如。一挑眉一张嘴,自有风情流转。一如那个时代的上海女人,就那么一方天地,也能用七巧玲珑心过得别有味道。

这种风情,不是漫步外滩的旗袍,也不是幽暗楼梯间摇曳的腰身,而是和弄堂晨间的雾混合在一起的脂粉味,是烟火气的,也是精致的。

导演非常有野心。这种野心在电影中随处可见。除了叙事方式,还有一些独特的镜头语言。例如电影中出现不少的车中的镜头。

印象深刻的有三个。第一个是杜江和王传君饰演的两个马仔在车中关于童子鸡和性的讨论,时代小人物的描绘非常写实,那煞有其事的童子鸡理论,和人物直接粗俗的见解,是一种让人笑完又叹息的黑色幽默。

第二个则是葛优去寻到处沾花惹草的大哥的女人章子怡,两人在车中的对话镜头,章子怡让葛优带她跑,葛优的回答耐人寻味,不是拒绝,而是我有太多要照顾的人,我没那个命。车中狭小的空间,亲近的距离,章子怡无心的真话,葛优婉转承认的情意,不用再多着墨,已经勾画出两人的暧昧又有距离的关系。

而第三个则是葛优的日本妹夫渡部送偷情后的章子怡离开上海,两人在车中的情节。有人说这段有点无聊和莫名其妙,其实细细品去,这段着实拍得尤为出色。

自卧虎藏龙后,这是我第二次被章子怡的脸惊艳到,感叹这才是真正的360度无死角,大量特写镜头加上配乐犹如慵懒放纵的靡靡之音,整部电影那如泡沫般虚无的罗曼蒂克浓度上升到最高。

而路上遇到载满日本人的军卡车这个情节的设置,也是渡部突然发生转变的一个契机。这部军卡车的出现,触发了作为间谍的他对这不可把握的局势的无力、恐惧和自我放弃。所以他了身边曾落进眼中的尤物,并把她藏起来作为性奴施以暴行,通过掌控来缓解不安。

虽然导演对人物的刻画很到位,但是也有贪多嚼不烂的嫌疑。想要绘一幅众生相,却囿于篇幅,导致很多人物并未完全交代清楚,如马仔嫖客杜江之于霍思燕饰演的妓女、杜淳饰演的杀手马夫的出现,都让人觉得有点太刻意而为之,有点一头雾水。

但也不要紧,导演通过袁泉说了,他原也没打算让人看懂。

而很意外,刻画最好的,不是葛优饰演的陆先生,不是章子怡饰演的小六,而是浅野忠信饰演的渡部。

葛大爷诠释这种心存反骨、内敛锋芒的角色总是能游刃有余,一个眼神都能撑起一部戏,而国际章的演技也持续高水准。

浅野忠信,则是一个惊喜,他把那个年代的日本人菊与刀的特质表现得非常到位。

他作为一个间谍,讲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娶了上海妻子,生了两个儿子,他说自己爱上海,却开了一间日本餐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像完成仪式一样,穿着和服,为自己烹饪日式晚餐。连性奴,都要求穿着和服交媾。他残忍,却又似乎存有一丝恻隐。

这也许,就是战争造就的怪物吧。

那个年代的上海,大概是所有人心中的罗曼蒂克,熟悉又时髦、奢靡又残忍、充满希望又暗无天日。每个人都飞蛾扑火一样扑向自己向往的罗曼蒂克。

而这罗曼蒂克,随即在战乱中化为泡沫,就如这部电影的英文名,the wasted time,真是,被浪费的时光。

你真的看懂了《罗曼蒂克消亡史》?

文/电影符号学

首先,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一部电影的片头和片尾都十分重要!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片头字幕――他住在上海很久,说上海话穿长衫打麻将,也像上海人那样泡茶馆和泡澡堂子,已经没有人把他当作日本人。所以抨击这部电影支线庞杂同学可以闭嘴了。电影从开始就一直在试图告诉你:大boss是浅野忠信 饰演的日本人!

不信你再回过头去看片头,这位日本人做了两份的秋刀鱼,他只拿走了一份,另一份是给谁的呢?

本片的叙事,看似杂乱无章的插叙,实则在插叙中遵循了一个大的定律――通过前后两个视角的转变,呈现出浅野忠信饰演的角色转变――从上海人到日本人。

电影的前半段,主要讲上海人。

以杜月笙为原型的陆先生,在导演程耳的刻画之下,朝着《教父》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行,特别是葛优饰演的陆先生,给赵宝刚饰演的对手拿来一只血淋淋的手时,明显在致敬《教父》里,给对手寄了一个血淋淋的马头。不仅致敬科波拉的《教父》,片尾的陆先生过安检的那一幕,也在致敬李安的《喜宴》。片尾陆先生抬起双手的那一幕,丛尺可以解读为:跟《喜宴》中的父亲一样,表示投降!对日军侵华之下,曾经的十里洋场尽失我手的投降。而陆先生摘下帽子的解读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在向逝去的黄金时代谢礼,因为陆先生的赴港,表吵亏示一个黄金时代的逝渗碰高去;第二层是对以往经历的谢罪,无论是对自己的家人还是对那个枪杀的孩子。个人偏向第一层含义的解读,因为片名叫《罗曼蒂克消亡史》,可见陆先生对于曾经的罗曼蒂克是怀念的,并没有负罪感一说。

以黄金荣为原型的王老板,由倪大红饰演,虽然寥寥几个镜头不多,但是明显可以感受到他的时代已经过去,所以他的女人也被人所惦记。

以张啸林为原型的张老板,在投奔日本人之后,被陆先生暗杀。他跟王老板、陆先生组成了上海三大亨,因为时代的变迁,虽然都走向了没落,但是张却是没有其中没有格调的那一个。首先张联合日本人企图暗杀陆先生,然后投奔日本人开设东亚共荣银行,这一切的出发点源于日本人求王老板合作未遂、说服陆先生未遂、只有张对于日本人提出的股份有多少感兴趣,所以他是变成了日本人的上海人。

而浅野忠信饰演的渡部,则是变成了上海人的日本人,他可以说自己是上海人,然后在上海开了一家日本餐厅。所以当吴小姐跟陆先生讲到“大概是喜欢哪里,就会喜欢吃哪里的菜”,而渡部嘴上说着喜欢上海,却在上海开了一家日本餐厅,所以陆先生察觉到了渡部是有问题的。

最后一个上海人,是一直没有出来的戴先生――原型国民党军统一把手戴笠,作为喜欢玩女明星的代表人物,戴笠的戴公馆,就像一个酒池肉林,而吴小姐就是戴的囊中之物之一。吴小姐的这条线,看似表现了她跟没出息的丈夫的一段插曲,实则衬托出了本片中一直没有露面的戴先生。正是因为戴先生对吴小姐的喜欢,帮其牵线搭桥的陆先生,也得益于此,并没有落得一个太落魄的下场,要知道王老板在送走陆先生的时候,也就送了一个钱匣子。并且在小说里,王老板最后混得十分落魄,反倒是电影里的童子鸡,给了他一些施舍。

到了电影的后半段,主要讲日本人。

首先是求合作被王老板、陆先生接二连三拒绝的两个日本人,一个穿军装,一个戴眼镜。穿军装的日本人嘲笑戴眼镜的日本人要杀一个陆先生,还要童子军开会。指戴眼镜的日本人,要跟一直伪装成上海人的日本人渡部开会。

为什么穿军装的日本人,要嘲笑戴眼镜的日本人和伪装成上海人的日本人是童子军呢?原因很简单――生殖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始动力,嘲笑他们是童子军,自然是嘲笑他们目前的地位和目前所拥有的权利较为低阶罢了。

所以王传君饰演的马仔会一直嘲笑杜江饰演的马仔是童子鸡,一个道理。看上去是说他没有性经历,其实是说他目前的经验和地位不够,所以当老司机开错路的时候,王传君发火说:“难道你也是童子鸡?”

毛主席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所以遵循生殖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始动力,世界归根结底是属于童子鸡们的!

所以被嘲讽为童子军的日本人渡部,随着电影语言视角的转变,开始反转。一个十分有意思的镜头就是渡部一直在脱衣服,直到脱到裤子的时候戛然而止,电影也从这里开始开始反转,导演通过画面语言表示:前半段让大家看到的都是这个日本人的上体,接下来,是下体部分了!

首先,这位日本人早期对章子怡饰演的小六就是爱慕的,在一家人的餐桌那里,一个很细微的动作就是小六的手帕掉到了地上,于是日本人帮她捡了起来。所以当日本人了小六之后,小六递给日本人一个手帕,这里表示在两个人的潜意识里,有一种潜在的受虐和施虐倾向。

让我们回到陆先生跟小六在车上的谈话,小六说:“到处都是人,吵哄哄的,人挤人,你带我跑了吧,就我跟你,只有我们两个人,远离喧嚣”,虽然如此推断有些武断,但是小六的本我思想里,必然是有后来被日本人囚禁起来,吃饭-亲热-吃饭-亲热,没有一句话也没有一死情感表达的东西,纯粹的animal sex。但是小六到最后也是受不了了,因为当小六坐在日本人身上自己动的时候,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她的眼角有眼泪划过,所以她来到了她曾经构想过的乌托邦,但是并不如她所期望的一样,这个时候的小六才发现,原来这跟对象有关――从倪大红饰演的王老板、到钟汉良饰演的舞蹈老师、到韩庚饰演的赵先生,再到浅野忠信饰演的日本人,这些人在小六的生命里,其实不过像浮云一样。

或许你会觉得这个小六就像一个性瘾患者,为什么一直在寻觅结合的对象,却一直没有得到幸福呢?

让我们来看三处细节:

一:小六,是否名字这般熟悉?没错,姜文的《让子弹飞》里也有六子,六子“剖腹取粉”以证清白。六子是谁?小六是谁?这里值得大家细细把玩一下了。所以程耳也在电影里问了:“导演,我是怎么死的?自杀呢,还是别人杀的?”

二:日本人小六的车上,车牌号是1845,正好是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的那一年。这里也请自行脑补。

三:小六跟韩庚饰演的赵先生亲热的那场戏,是否画风和配色都像极了姜文的《一步之遥》里马走日和五六的那一段配色?注意,这里的五六也有一个六哦~

日本人了小六,小六没有杀日本人,并且小六随之被圈养。

同样,日本人没有杀陆先生,并让陆先生抚养了他的两个孩子。

原本日本人精密的筹划可以在杀死了小六之后,永不被人知道,就像他的老婆,直到死都不知道他一直囚禁着小六。但是日本人因为心底的那个手帕,没有杀死小六,于是最后自己被杀。

这里需要再次解释一下――日本人渡部的两个孩子并没有被杀!!!虽然陆先生一行先跟监狱长打好了招呼,并且带来了两个孩子,但是被杀的孩子并不是渡部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也是陆先生妹妹的孩子,他是不会忍心杀这两个外甥的!所以导演在最后用镜头解释了陆先生妹妹和日本人的两个孩子,两个戴眼镜的孩子都在战俘营里呢!

陆先生设计这一幕,不过是用假的儿子真死,来报复日本人的假死。

最后,不得不说本片的细节,都处理地都十分到位。陆先生从教训张妈含沙射影告诉小五要本分,到一个电话就让“最近吃得开的小五”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陆先生对小五是吃得死死的。相反,小六则是把陆先生吃得死死的,小五为陆先生死了,不见陆先生有丝毫的反馈镜头,但是陆先生回来之后,心心念念想的都是:“我有时候会想到你,你应该是在北方”。两次看到这里,心底总会有些莫名的惆怅。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精致的艺术品,而不是程耳自嘲,并没有打算让大家看懂,而是拍给下一个世纪的人看的东西。因为《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确是这个平平无奇的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里,唯一令人惊艳的存在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aotaiyeya.com/rsgw/29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