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感悟 > 正文内容

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

2023-01-10 05:59:19人生感悟1

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

今日分享(转)

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

人的痛苦,几乎都是源于人际关系,哪怕对方一再强调,“我都是为了你好”。

妻子、丈夫、孩子、父母、老板……为什么这些生活中原本最重要的人,却往往成了我们的苦恼之源?我们又该如何走出人际关系的“地狱”,拥有幸福?

《选择理论》一书中,美国心理治疗学家威廉・格拉瑟认为,人们之所以感到痛苦,错不在某人某事,而是我们选错了对待某人某事的方式。

要么是你让别人去做他们不愿做的事,要么反过来,甚至,你们都试图让对方做彼此不愿意做的事。

比如,吃完饭,你和伴侣都不想去洗碗,但其中一方会对另一方说:“喂,你应该去洗碗,因为我洗过太多次了。”

最近,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的离婚事件引起了热议。这位“真男人”转让了约合12.75亿元人民币的财产给妻子,然后净身出户。

先不论做法优劣,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北野武这段39年的婚姻,会发现其中充满了控制与反控制。

在北野武出名前,妻子曾去酒店当女服务生赚钱,来支持他的事业,这在当年是件很有勇气的事情。

两人在1980年同居,1982年,北野武曾想和妻子分手,但没有成功。随后,女方父母偷偷用北野武的名章,给两人登记结婚。

这显然触及到了他的底线。于是两人开始了长达36年的分居生活。其间,双方均婚内出轨,可妻子坚决不离婚。

1994年8月,北野武因为摩托车意外,造成半边面部瘫痪,还是在妻子的悉心照顾下,才恢复过来。

可是,这些年的相爱相杀,换来的却是北野武在采访里的一句:#“妻子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

但这段听起来不像话的婚姻,却折射出很多长期痛苦关系的现状:

最可怕的是,人们对这种社交悖论,不但习以为常,还不觉得有问题:

比如,孩子不好好做作业,家长就把他关在家里,不让他出去玩。

可结果呢,这只会让孩子更加讨厌学习,也更抵触家长的教育。

家长却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了,于是加大惩罚力度,孩子更变本加厉地叛逆,从原本的不写作业,变成了放学不回家,亲子关系越来越糟。

我们越是强迫在乎的人,就越有可能失去他们。

这背后,有一种“所有权思维”在作祟。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认为自己拥有他人,就会毫不迟疑地强迫他们听从“指挥”――

格拉瑟认为,正是这种传统的外部控制心理学,让我们陷入不幸。

所以,他提出了“选择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不应该让外部的人或事控制,而是要自己选择对待人或事的态度。

例如,孩子缠着妈妈买冰淇淋,妈妈的反应可能是:“不行!刚吃过饭不能吃凉的!”这是一种控制的回答,孩子势必不开心,因为他就是想吃冰淇淋。

其实,妈妈可以有其他选择。

比如,给孩子买冰淇淋,让他体会一下着凉肚子疼的感受,学会对自己负责;

她还可以把买或不买的决定权交给孩子:“妈妈可以现在就给你买。但是你刚吃过饭,马上吃凉的对胃不好。所以你想现在就吃,还是午觉睡醒后再说?”

多半情况下,孩子不会再要求现在就吃冰淇淋。

仅仅是因为妈妈、孩子的言行都是自己选择的,同样的情境,妈妈没有生气和愤怒,孩子也没有怨念和委屈。

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其他选项,直接选择了痛苦。

萨特: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从“存在就是虚无”出发,推出了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自由的命运意味着人总是可以有所选择,而且必须做出选择。自由选择,意味着人具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主性,因此获得了作为人的尊严。

然而自由的命运不单是轻轻松松的好事,它同时有非常严酷的一面。萨特还有两个著名的观点,第一,自由选择是很沉重的负担,第二,“他人就是地狱”。

自由选择为什么会成为负担呢?因为选择必定会带来后果,那么谁来为这个后果负责?萨特说,没有任何别人可以承担这份责任,你做出了选择,你就要独自承担责任。而且只能独自承担,无法跟别人来分担。

因为只要你做出了某个选择,背后就会有一个评判标准。你的标准是从哪里来的呢?只能是你自己给自己确立的。

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大大小小的选择,比如毕业之后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工作,选择什么职业,要不要结婚,要不要孩子……所有的选择都会有后果,我们就生活在自己选择的后果之中,这些后果也在塑造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会在乎选择的好坏对错,谁都不想过后悔的人生,我们都会希望自己的选择有一个坚实可靠的依据。

你所有的选择,依据都只是你自己。这里显然有尼采的影响。尼采说,人是自己价值的创造者,“上帝死了”之后,就不存在客观绝对的普遍标准了,人也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依赖。俄罗斯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句名言:说“如果上帝死了,那么一切都被允许了”。萨特说,这句话就是存在主义的起点。换句话说,萨特信奉价值主观主义。

你不仅必须做出选择,还必须为自己确立选择的标准。那么你就没有任何托辞了。你不能说“因为父母让我这么做”,因为是你自己把顺从父母当成了标准;你也不能说“因为宗教让我这么做”,因为是你自己把宗教教义当成了标准。

任何信条、任何主义,或者别人的建议,都不能成为你的借口。萨特认为,这些说辞都只是自欺欺人,是用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开个夸张点的玩笑,假如你和你的伴侣分手了,朋友来安慰你,会说“这不是你的错”。但萨特可能就会说,这就是你的错,是你自己选择的人,是你自己谈的恋爱,这个结果当然是你的责任。

独自承担责任是什么意思?就是自己做自己的立法者,为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承担绝对的责任。从“存在就是虚无”,萨特推出了人的绝对自由,而从绝对的自由,萨特又推出了绝对的责任。这是一份非常沉重的负担。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有名的小说叫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标题让很多人感到“不明觉厉”。但如果你理解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就很容易看懂这个标题。

“生命之轻”是什么呢,这个“轻”来自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有着无限展开的可能性,不被任何本质所限定:这是一种自由而轻盈的体验。而这种轻盈的自由又是孤独而沉重的,因为你必须独自承担你所有的选择,独自承担自己的生命,而这会让人感到难以承受。结果,我们就体验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书名深刻地揭示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许你也曾经有所感触。

“他人就是地狱”?

而我们的朋友、亲人、爱人,和亲朋好友在一起,是不是能够帮我们摆脱一些孤独呢?

这就要说到萨特的另一句名言了:“他人即地狱”。这句话是出自萨特写的一个剧本,名字叫《禁闭》。说的是三个被囚禁起来的鬼魂等着下地狱,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三个鬼魂彼此之间不断欺骗和互相折磨,最后他们忽然领悟到,不用等待地狱了,他们已经身在地狱之中,地狱并不是什么刀山火海,永远和他人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地狱。

“他人即地狱”,要明白这句话的真谛,还是要回到萨特的哲学思想中。人能够自由地掌握自己的生命,哲学上把这叫做人的主体性。我是主体,就意味着我有主导权。那问题来了,你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那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到底谁是主体、谁有主导权呢?

萨特认为,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

萨特举了一个例子,说你走在街上,迎面过来一个陌生人,用眼光上下打量你,你会觉得很不舒服。为什么你会不舒服?萨特解释说,别人注视你时,他下意识地就把你变成了他观察的客体。在这个注视中,他是主导者,你只是被他观看的物品;他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代价就是把你的主体性给否定掉,把你物化。所以,你会下意识地回避对方的注视。但你也可以反抗,他看你一眼,你就回看他一眼,用你的注视把他变成客体。

在萨特看来,人和人的交往就是这样,总是在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即使是在爱情当中也不例外。萨特说,我们想象中的浪漫爱情是一个骗局,那种不分彼此、合二为一的爱情体验,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时候的幻觉罢了。爱情同样充满了为争夺主体性而展开的冲突和斗争,到最后要么是受虐,在羞耻中享受快乐,要么是施虐,在内疚中感到愉悦。

爱情的常见情节就是如此,一个人去追求另一个人,去讨好、迎合对方,变成对方喜欢的样子,失去自己的主体性。而被追求的一方呢,则要努力表现出自己迷人的魅力,通过追求者的奉献去获得自己的主体性。在这样的关系中,爱情越热烈,双方就越接近受虐狂和施虐狂。

萨特还有一个很奇妙的说法,他说憎恨是什么,憎恨其实就是你承认了别人的自由。想想看,你会恨一个杯子或者一把椅子吗?憎恨只能指向人,因为人有自由,只有人能出于自主意识对你做些什么,在他人作为主体的行动中,你就沦为了客体,沦为了物,你的主体性就被否定了。所以你会憎恨,因为你不甘于被当成物品。在这个意义上,憎恨就意味着你承认了对方的主体性。

萨特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他人存在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我们不可能实现那种理想中的共同自由,因为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萨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不相信自由主义所向往的那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平等尊重的关系。

萨特的存在主义继承了尼采的思想传统,强调人只能自己创造自己,在自由的选择中不断塑造自己,并且承担选择的责任。他和尼采一样,否认普遍客观的价值判断标准,但是他似乎放弃了尼采的超人学说,强调人只能孤独地面对自己的选择。

聆听萨特的哲学,我们多少会感到一种绝望,起点是虚无,终点是孤独,在这之中,我们还要承担沉重的责任。萨特也说自己的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但萨特又说, 存在主义也是希望的哲学。希望在何处?就在我们的自由之中,在人的无限可能性之中,我们永远有改变的潜能,不必服从任何注定的命运。

萨特向我们展现了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精神困境,但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永远都可以做出改变。用什么去改变?行动。

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也是希望的哲学,但最重要的是,它是行动的哲学!我们最根本的自由和可能性都在行动中实现,它们并不只属于尼采式的超人,而是根植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

人生无意义,人仍然可以成为强者。如果说萨特的思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认为就是八个字:看清真相,继续战斗。人是徒劳的激情,人注定孤独,但那又如何?既然可以选择,那么就去选择,然后为选择负责,其他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们都是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但我们知道“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aotaiyeya.com/rsgw/15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