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励志 > 正文内容

高考结束了,一切归于尘埃,说一说你对今年高考的看法?

2022-09-20 23:22:14高考励志1

高考给予了太多的期望太多的汗水和泪水。

也暴露出来很多考生心理素子差,发下试卷看一下就要弃考,想不通!考试考试不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我们当初高考再难的题目铃声不响都不放弃,自己约的考在难也要考完。

高考也给了我们很多感动,考试时间来不及警察叔叔为你鸣笛开道,计程车师傅为你不惜闯红灯,爸爸妈妈在校门口等你一直站到你考完 。希望所有考生梦想成真……

坚持不一定成功 放弃注定失败

就拿我最擅长的语文说起,今年高考语文真的不难。

就近几年高考来看,所出的题目与生活越来越接近,越来越能体现考生的能力。

我有点后悔,我后悔当初做了一名乖孩子。我不敢质疑老师的教学水平,我只是单纯的有点后悔。

许多考生说今年的语文难炸天,数学就更不用提了,那么我帮你分析分析,语文试卷哪里难了?

(1)先拿小说开始说。许多考生看到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就已经望而生畏了。

我想请问鲁迅的小说真的很难吗?

那么请看第一题

这一题,明明白白就是送分题,怕考生见到鲁迅的文章会胆怯,所以先安排了这道题目。

请看D选项,传达历史的虚无感,颠覆大禹治水的真实性,这都是明明白白的错误,但就是有人说难。

接着看第二道题目

这篇文章如何塑造中国人的脊梁,还好与外界的联系不太大,只是本文,但就仅仅只是这样,又难倒了一大批考生。“如何塑造”不就是考察人物形象吗?人物形象怎么塑造?不就是各种手法吗?各种描写吗?再加上文中的句子佐证一下不就满分了!

“外貌描写”有吧,怎样体现大禹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了?不就是脚上的老茧,这种外在的描写体现的吗?

其次,怎么体现他为民请命?不就是用大禹和随从官员做对比,用他的语言描写吗?原文中完完整整的句子,真的很简单!

但就是这样,很多人只能拿到2分可怜分。

最后一问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就更加难了。

许多人看完直接懵逼,这题我都看不懂,怎么写啊!

这就是我后悔的原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平时喜欢看书,看小说人,语文成绩往往要好一点,其实是有依据的。现在的高三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书,就算有也被老师令行禁止的。好多人爱看书的天性就此抹杀!

这一年,我看了好多书,其中就包含鲁迅先生的三本《朝花夕拾》《故乡》《故事新编》

知道这一题的答案在哪吗?

就在《故事新编》的第一页。

将故事,和新编,这两个定义解释的完完整整,一般人看完之后也能记住大致意思。况且还结合原文,已经降低了不少难度。如果单纯考“故事”“新编”我想考生都可能哭了。

这一题,不就是结合着原文,分析一下那些是故事,怎样保持故事原有的结构,又怎样体现新编,新在了哪里吗?选择题里边都含有答案!

就是这么简单!现实是大部分考生拿不到一分,如果是我当年高考,我可能也拿不到几分,因为老师从来都不讲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要靠自己写的。讲的东西高考也不考,老师讲了一年的病句,一年的成语,天天练习,天天讲古诗词,却不考,现实就是这样。而我的高三老师却不知变革。还好当时语文考得还不错一百二十多,要不然我真的很生气。好多东西都是我在书里学到的,当时我们班许多人不及格,语文不及格啊!

紧接着我分析一下今年的作文,今年的作文出的也是非常棒!(我喜欢这种高考命题方式,就是不让你死学,死学是没有用的!)

今年的作文考察的是“劳动”

演讲稿

从事自媒体行业这一年,我也写了不少演讲稿,而有的考生好像是写议论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傻了,演讲稿格式都不知道,结果又是吓得不得了。

而(我的高三)老师也是,天天让考生练习议论文,时评类作文,导致学生连书信,演讲稿格式都不知道!也不怪(我的高三)老师,老师也不是圣人。

我只能说这一篇作文难度适中,因为对于大部分不读书的考生来说,写起来没有演讲稿的恢弘气势,更有可能言之无物!

这篇文章让我写我会怎么写?

看题!一看就是让你溯古思今吧!

素材:一些人的辛苦,和当今部分人对比。

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劳动的人吧“黄大发”的披星戴月。“黄大年”的沐雨栉风。

“宋濂”的弗之怠,还有织工的“三日断五匹”

来批评那些“空想主义者”

主要是歌颂劳动美吧!

接着有人不尊重劳动“看不起扫垃圾的”这里提出反驳吧!

演讲稿要提出呼吁。

一些好的句子“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

......

就是这样,认真来看真的不难。

这是我对高考语文的看法

(谢谢邀请,会随时补充)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aotaiyeya.com/gklz/1573.html